AI将如何影响未来消费?

来源:未来城不落· 2024-02-26 15:06:59

对于新鲜事物,大家总是一边围观,又一边又抗拒的,就比如最近很火的Sora。

上周最受关注的公共议题,莫过于OPENAI发布的Sora首个文生视频,其生成模型虽然震撼力十足,但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就在一年前,它就发布了文本大模型ChatGPT,二者基本逻辑相通。

当下,很多人都在讨论Sora会给哪些行业带来变革,可能砸掉哪些人的饭碗,还有些“聪明人”甚至已经打着Sora的旗号在卖课了。

龙年开头,杭州电视台就推出两位AI数字主播。他们播报语调抑扬顿挫,面部表情像真人一样生动自然。他们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海量信息,为观众提供及时的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他们永远都不需要请假,更不需要休息。

每个人一生中,似乎都要目睹至少两次科技革命,每回革命之间的时间间隔,似乎也在缩短。这样来看,眼下的AI,大抵不过是又一轮的科技革命。

随着技术的出现,低抽象度的工作被逐步替代,人会从重复性中大量被解放出来,服务的维度和广度得到普遍提升,真实的生活会迎来新的一轮变化。

然而,大量非数据化的工作依然需要人,所以,在我们看来,更多应用AI和人机交互的工作会涌现出来,作为“降本增效“的辅助

01

在艺术创作领域,AI已经是火得一塌糊涂,即使你没有学过任何绘画摄影技巧,也可以“降本增效”地完成一件“大师级”作品。

AI是艺术家的“画笔”,能把数据这种“颜料”涂抹成脑中幻想的图景。艺术创作也可以扩张到装置、雕塑、绘画和行为等多个领域。作品均由艺术家与他们和非同寻常的“艺术助理”——人工智能机器人合作完成。

“也许以后释放创造力就意味着,要与人工智能机器人共同探索全新的创作方式。”——艺术家钟愫君,时代周刊AI百大人物之一。

艺术家钟愫君在2020 Google开发者大会上的人机协作作品《比划》。她通过训练了一个神经网络,以生成从数据中识别出的重复模式,再将图纸、草图和绘画数字化,接下来通过自定义软件将其反馈给机器,以便它可以模仿和模拟她的风格。

南京德基被称为华丽天花板的厕所设计,天花板的未来蝴蝶造型就是采用3D打印技术完成的,人的想象力加上AI的设计以及3D的技术落地完成了这个具有未来感冲击力的复杂作品。

其次是供应链的部分,不管是针对传统零售行业,还是前沿的时尚行业,都在迎接与AI共生的时代到来。

比如快消龙头品牌ZARA,就已经采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去协助迅速匹配终端市场、库存,达到实时调整生产端的效果,这样一来,能够降低至少50%人为判断的不可预测损耗

在不久的未来,不只是快消品,或许时尚行业买手的“眼力”,也有可能会被“数据化”。时尚买手的工作是“买什么”和“怎么买”,一个虚拟世界或元平台,能让设计师和时尚买手以一种更身临其境的方式进行互动。

对于设计师来说,Web3.0、元宇宙及AI会让市场细分度更精细,产品趋向个性化,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跟顾客有很贴近的沟通,更明确他们的需求。虚拟助手可以进一步帮助双方匹配合作伙伴,以更高效的方式参与,找到真正的交易机会。

AI创作的NIKE线下零售店

营销、推广的环节里,AI是冷静的,默认没有情感和偏差。所以对于最需要冷静分析和观察的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研策判断的应用是再实在不过的了。

小红书、抖音的算法,总是把我们“想看的”推到我们眼前。前几年说我们想买偶像剧里的服装,这几年从AI标注已经到了完整的品牌广告投放渠道了,很多时尚品牌选择整体植入电视剧置装而不是某个明星。

AI正从各种营销渠道包围着我们,不断学习也不断闹笑话,比如社交媒体总是推“你可能认识”的人加好友,网友就说了:你猜我认识的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的好友。

02

其实,有关AI的应用并不是我们最想要探讨的主题。我们更想聊聊的是,在AI、或者叫新一轮技术革命冲击下,真实世界中的我们,生活方式和需求到底会有着怎样的变化

互联网、外卖、抖音、微信、支付宝、小红书…经历这一切的不只是80后90后,其实还有60后50后,人一生要翻越的周期和被动发生的影响调整,远比想象来得多、来得快。但,需求和消费倾向的变化,并不会毫无章法的演变和脱离。

在很长的时间内,使用AI和设计架构的依然是人,AI读的教材依然是人类世界编写的,有各抒己见有审时度势还有假新闻。

在很长的时间内,使用AI的依然是人,依然人们可以很自信地说,AI取代不了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工作,只因为人是情感动物。

文学和影视有时是教化有时也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前沿试探。

《西部世界》里身为机器人却不自知,程序是不是也是人类的底色,但是恐惧的是自我意志的觉醒;《黑镜2马上回来》里孕妇因为丈夫意外去世很悲伤,于是订购了AI智能男友帮助她度过了悲伤期,但10年后永远长不大的机器人男友被关在了阁楼上生活;《三体》里更高能级的三体人,被宣称为脑波交流思维透明不会撒谎;

从这三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洞察到一些人类对AI的本质需求

1、更精细更稳定,甚至是更多样化的服务;

2、更快学成毕业且不求回报、不眠不休(更确切的说是稳定的成本,不存在波动金钱和情绪回报)的劳动力替代性;

3、高效且无沟通成本的互动。

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些被AI承载的诉求,人类更希望被真实世界的人,或者别的什么物所实现。

这又让我想到了今年贺岁档的电影《非诚勿扰3》,影片“最后留下的,到底是不是AI梁笑笑”成了热论。其实本质上消费者,对于所谓真实性和情感温度的需求,是不是也能被大脑中需求满足感所代替。

”碳基生物“这个说法很粗暴,但说人话就是我们肉身始终还在真实世界中,不管我们多么鼓吹线上或者虚拟世界的价值,花多少时间注释屏幕让能量流动,我们肉身还是要呼吸空气喝水吃饭。

03

既然如此,我们没必要过分探讨AI会取代谁,反而应该去关注,真实世界的质感体验,也就是,我们反复被提到的情绪价值

AI不会造梦,但是人类的很多发展和迭代都从想象开始,造梦是希望,让人们愿意忍受日复一日的工作,贷款,愿意陷入商业循环中追逐。

AI可以帮忙小心求证,但是它做不到大胆假设

比如品牌愿景,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欺骗性,愿望前景,是造的一个“梦”

以下的场景,你可以想象吗?一个老板对Sora说,“请你聆听下面的需求,为我设计一项产品:请营造一个场所,能体现深厚情感价值和高度精神内涵的生活方式;还要兼顾艺术性、人文性、自然性;这个商业场所和消费内容的形式,最好还能逐步要素标准化。”紧接着,海边阿那亚的场景生成了…

这大概率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周到的服务其实并不是答案,就像海底捞过犹不及,标签化已经逐步大于了实际意义,无微不至的服务走到了极端人似乎也已异化成了AI,只有服务没有尊重。

AI更多的功能设定是提供价值,为你做你需要的事情,这个过程中能不能呵护消费者的“玻璃心”很难讲。像胖东来这样的品牌,强调自己更多希望被参观、被模仿,而不是自己走出去,反而是抓住了体验感的精髓,要学习的是尊重员工尊重习惯尊重消费者的感受,而不是具体做法或者价格和模式,不能照搬只能体会,这对AI的习得路径有点挑战

04

最后,再聊一下我们的猜想。

1、国内未来很多已经出现商业存量饱和和人口稳定的一二线城市社区配套建设/改造,可能会更多嵌入AI的算法,去理解和判断这里实际常驻和流通人口的需求,去除掉很多少数人的偏好和需求干预。

研究与深度开发的工作,要求人类具有的好奇心、0-1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这些是AI难以替代的。虽然AI可以在研究与开发领域辅助人类进行海量的数据收集、模式识别、模型构建和结果验证,但它绝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研究与开发的动机和方向。

因此,在面临到大规模城市更新、或者中心区、新区建设性时,从业者应该利用AI的优势,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和视野,适应领域的变化。

2、广告行业收到的技术冲击,会带来场景体验的整体需求提升和供应爆发升级。在商业实体中,体验的场景、动线、功能区设定可能都会带来颠覆性的调整,消费者对于冲击力和新鲜度的要求可能会再次提升,相关潮流行业会受到的冲击可能会很大。

IP价值和名人效应的价值营造可能会更难,市场推广端对于新的互动工具和内容上的思考也会同步加强。

3、虚拟体验和电子科技类的输出应用可能造成阶段性一些实体商业范畴的“用电量”不足,应对该问题的方式可能是更多返璞归真被唤醒。结合时代情绪下个人觉醒、疗愈、回归生活、人宠互动等内容的组织团体可能会有更多兴起。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1989年的电影《十诫》。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生在天主教家庭的叛逆者成长为一个相信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父亲,而最终由于计算机对冰面厚度评估的答案,导致他的儿子掉入了冰河丧失,主人翁于是对科学信仰产生了怀疑。

人工智能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它可以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但它也有自己的局限和风险。人工智能可以尝试接管人类的左脑功能,但至于人类的右脑,那将永远是人类的。

人类应该与AI共同进步,而不是被AI所取代。

“法力和理性都无法帮你承担生活的薄冰,真正的上帝是你在如履薄冰时抱着你紧紧握住你双手的那双手。”——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十诫》导演

作为今天我们探讨AI和现代商业社会的关系,我想也是恰当的。人比AI更有想象力,但是AI比人更没有边界感。这种强强联手的创造力是更有趣的。

但,变化着的从来都是人本身,而不是世界,抓住消费者有时需要用心,有时甚至只需要顺势伸出那双手。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