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展,文学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日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领衔的团队运用AI完成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引发业界广泛讨论。这会大大降低创意写作门槛,抑或令写作这门手艺遭遇“重启”?
“原先小说准备用8个月时间由人工智能完成,没想到仅仅3个月就完成了。”王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震撼”来形容机器的高效与运转速率,“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实验,更是对未来文学可能性的探索。”不过他话音一转,“整体打61分,刚过及格线。文本自身的文学性相对一般,但能顺利‘跑’到百万字这个量级令人惊喜。”
《天命使徒》是由“国内大语言模型+精心设计的提示词工程+精细人工后期润色”三位一体完成的人工智能小说,团队对网络小说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小说情节结构,撰写大量提示词,建构出一套玄幻小说提示词,再通过调用大模型API,批量生成内容,形成整体线索连贯的长篇小说。后期通过人工介入,对大模型生成的小说进行修改,删除掉重复、累赘之处,为情节跳跃的部分撰写连接语句,最终打磨成型。
“一个个片段最终要拼接成完整且不冗余的故事,依然需要依靠人工。此外,AI在处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时,也需要人工进行大量修订和润色。”王峰告诉记者,事实上,这对写作者能否更好驾驭AI提出了更高挑战——人工智能多有用,取决于使用者多会用,提示词给出的颗粒度越清晰,生成的文本更稳定精确。
换言之,基于同一应用工具,好的提问者能根据不同限制,得到更多有效信息。就如同带着什么思路去图书馆,去线上引擎搜索,会搜集到不同层级和品质的参考资料。泛泛搜索提问,只会搜出无效冗余信息,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泛泛的。显然,写作者要提高这种工具力,找到有效回答,关键要提升提问能力和深度信息加工能力。
纵观我们眼下的阅读和写作,其实早已受益于搜索引擎、大数据等互联网智能工具平台,人机之间的互渗、互动、互补渐成一种常态。因此,与其哀叹“文学的黄昏”降临,文艺圈更需警惕的,不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沦为单纯模仿追随某一种技艺或风格。
人类优秀作品“抢”不走的地方在于——哪怕它们并非“算法”上的“最优化”,但其行文与人类的生命、价值观、情感、理想图景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
作为一部探索性的作品,《天命使徒》完成了几个任务——首先验证了某些国内大模型能够完成提示词连续投入,并保持生成质量稳定;此外,确定了提示词的写法并积累了必要的提示词工程经验;同时建立了简易可行的生成系统。
而这带来的启示是,哪怕是人类作家,对小说形式的依赖其实远超想象,这个形式不是简单理解的叙事,也包括人物设置等整套范式。而个体作家掌握的形式总归是有限的,但ChatGPT可大大提高把握形式的能力,提供框架性建议。
更多人在思索:ChatGPT催生的是更便捷、解放不必要劳动力的时代,还是信息过剩、注意力迅速耗竭的时代?而随着AI不断训练迭代,人工智能在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写作为什么要有门槛?人人都可以写作不是很好吗?当然,这会造成每部作品的读者会大幅减少的局面。创作浓度一定程度上被稀释。”王峰透露,《天命使徒》创作还是在相对低端的“凤雏2.0”项目中完成,团队又在研发专门针对文学创作的“卧龙”大模型,希望今年岁末开始尝试创作。
研讨会现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晓玉认为,这是一种“在文学和传播之间新质生产力的开创”。 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表示,文学正处于重大转型时代,未来将是“心”文艺与“芯”文艺和谐共存的时代。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单晓溪教授认为,AI小说是网络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加速了文学迈入“后文学时代”的进程。
目前在华师大开设“大模型与创意写作”通识课,经过教学可借助人工智能来完成剧本杀创作。“在我看来,新文科不是一个理念,而是一个事实。以往要实现文理交叉的工作,需要大量团队协作。随着大型模型的不断完善,这种合作规模有望逐渐缩小。文学智能化除了具有广阔的社会前景,还将为新文科实践提供突破性案例。”王峰说。
AI长篇小说在线写作:https://ai.cy211.cn/web/#/novel
您可能关注:
AI小说
AI写作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