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
2025年度热词
2025年,英国《柯林斯英语词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揭晓年度词汇:“vibe coding”。
“vibe coding”比较流行的中文译法是“氛围编程”,指利用人工智能将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代码。简单来说,就是告诉AI你想要什么,AI自动完成代码的生成、修改和优化,而不用程序员再一行行地去写代码。

这个词由OpenAI联合创始人、前特斯拉AI负责人Andrej Karpathy在今年2月首次提出,他在社交平台称其为新的编程方式,人们“完全沉浸于编程氛围,甚至忘记代码的存在”。
短短数月,“vibe coding”一词的全球使用频次暴涨,很快冲出技术圈,跨入大众词汇领域。柯林斯词典的语言学家从包含240亿词汇的语料库中捕捉到了这一趋势,认为这个词充分反映了一年来语言的演变。
2025年谷歌的一份报告指出:软件开发专业人员的人工智能采用率已飙升至90%,比去年增长了14%。“vibe coding”的当选,标志着软件开发领域正在经历重大转变——人工智能正让编程变得更加大众化,“AI可以帮我写代码”已经成为大众认知的一部分。
AI正在成为生活高频词
其实早在2023年,柯林斯就直接将“AI”评选为年度词汇。根据《柯林斯英语词典》的释义,AI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即电脑程序对人类心智功能的模仿。词典出版方在声明中表示,AI被视为下一次技术革命的代表。
如果说,2023年AI入选代表人类第一次集体意识到生成式智能的存在,那么今年柯林斯把年度词汇交给“vibe coding”,则代表人类开始与AI共同工作。经过2年的发展,AI不仅能生成文章、图像、音乐,还能用自然语言生成代码、构建软件、部署应用,更深度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另外,近几年各大权威词典发布或入围的年度词汇中,还有很多条直接与AI相关。
■agentic
2025年,“agentic”一词入围Dictionary.com年度词汇候选词名单。这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术语,指人类独立行动、做出选择和塑造环境的能力。
但随着AI的飞速发展,它被用来描述那些能够自主执行任务和做决策的技术,即“agentic AI ”。这个词反映了人与机器界限日益模糊的现实。
■clanker
“clanker”一词入围柯林斯2025年年度词汇候选词名单。“clanker”源自动词clank,通常指发出金属撞击声的物体。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clanker”在《星球大战》系列影视及游戏中,是贬义的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代称。
随着AI技术的火热,“clanker”也再度翻红,成为网友吐槽AI或机器人的专用语,意思类似于中文语境中的“人工智障”。
■parasocial
剑桥词典将“parasocial”选为2025年年度词汇。它描述的是一种单向的、虚拟的人际关系,通常指受众对媒体人物(如明星、主播、网红)产生的单方面的情感联结和亲密感,而对方并不认识或了解这位受众。
随着许多人将AI工具视为提供积极肯定的“朋友”或治疗替代品,拟社会趋势呈现出新的维度。剑桥大学实验社会心理学教授西蒙娜·施纳尔(Simone Schnall)称:“拟社会关系的兴起重新定义了粉丝圈、名人文化,以及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普通人如何在线互动。”
■slop
剑桥词典今年年度词汇入围名单中,还有另一个与AI直接相关的词——“slop”,这个词去年也曾入围牛津大学年度词汇候选列表。
自19世纪中期开始,“slop”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无价值或者无意义的文化内容。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这一词汇再次被赋予新的内涵,常常用来形容那些由AI生成的低质量内容,如错误的信息、缺乏真实性的报道等。这些信息,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判断,还可能在社会层面上引发更为深远的信任危机。“slop”的爆火反映了人们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时刻保持对AI生成内容的警惕。
■brain rot
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把“brain rot”评为年度词汇,中文译为“脑腐”,指一个人精神或智力状态的恶化或退化,特指由于过度浏览那些无聊或低质量的内容(尤指现在的网络内容)而出现的状态。
“brain rot”最早可追溯至1854年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人类精神懒惰的讽喻。在数字时代,它精准捕捉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普遍不安,数据显示,2023至2024年,“脑腐”一词使用频率激增230%,成为Z世代和α世代的自嘲热词。
社交媒体时代,碎片化内容正在成为“脑腐”的温床,大量AI工具的使用也在以更隐秘的方式加速“智力外包”。牛津大学出版社语言部负责人卡斯珀·格拉思沃尔表示:“‘brain rot’展示了虚拟生活的已知危险之一,以及我们如何利用空闲时间。这似乎是人类与科技文化对话的下一个篇章。”
■hallucinate
英国剑桥词典2023年选择的年度词汇是“hallucinate”。“hallucinate”本意主要用来指因为生病或服药副作用,导致出现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东西。在AI时代,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技术含义,人们开始用它描述大语言模型胡编乱造、产出虚假信息的现象。

■authentic
韦氏词典在2023年选择的年度词汇是“authentic”,有真实、本真之意。该词存在已久,但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AI生成式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越来越逼真、难辨真伪时,人们对“authentic”的关注量暴增,人们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视人和信息的真实性。
从2023年的“AI”“hallucinate”“authentic”到今年的“vibe coding”,AI相关词语一次又一次成为年度词汇,这不仅体现了AI的热度,更精准捕捉了人类在人工智能发展阶段的心理状态,人们惊叹于AI的诞生,警惕AI的缺陷,追寻被技术稀释的真实,更学会与AI协作共生。
今天,我们开始用像“vibe coding”这样更细腻的词汇描述与AI共处的体验,这标志着我们与AI的关系正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工具性的使用,走向了共生性的对话。
AI之外
年度词映照下的生活新趋势
不仅仅是AI,今年各大词典和机构评选的年度词汇,也体现出当下社会在科技、健康、工作与生活方式上的最新潮流。
Dictionary.com正式公布的2025年年度词汇是“67”,不是读成sixty-seven,而是six-seven。根据官方的说法,Dictionary.com的词汇团队分析了包括新闻标题以及社交媒体趋势在内的大量数据,发现从2025年6月开始,“67”的搜索量出现了显著上升。

年轻人用“67”当口头禅,意思类似于“还好”“凑活”“就那样”,Dictionary.com指出,“67”毫无意义、无处不在、荒诞不经。但其爆火的精髓也许就在于它的“无法被定义”,对使用者来说,它建立了一种连接感。
此外,“biohacking”“micro-retirements”“coolcation”等词也进入柯林斯2025年度词汇候选名单。
“biohacking”译为“生物黑客”,指通过各种方式改造人体自然机能,试图获得更好的健康和更长的寿命,从冷冻疗法到营养基因学,“优化人生”已成为主流;职场压力下,“micro-retirements”越来越流行,这个词译为“微退休”,常被Z世代和千禧一代用以描述在不同的受雇工作期之间,休息一段时间,来追求个人兴趣,退休不必等老年再开始,而是随时可以按下工作的暂停键;而对于真正的假期,“coolcation”,即“凉感假期”受到欢迎,气候变化正在改变人们的度假地图,夏天不再独属于海滩,人们开始转向挪威、冰岛、苏格兰等气候凉爽的目的地……
这些年度词汇,不仅是时代的记录,更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生活的多维图景,并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一个被技术加速和重塑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更智慧地生活,更好地保存本真,以及如何重新寻获那份被喧嚣淹没的、真实的连接感,无论是与他人、与自然,还是与我们自身。
[免责声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qq.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非原创标注的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